“互联网+”大赛|金奖项目都具备哪些相同基因?
通过对大量“互联网+”大赛金奖项目的分析,发现获奖项目中不乏科技、农业项目,虽然这些项目类别相差甚远,却都受到了评委和投资人的青睐,成功绝非偶然,除了项目团队的自身努力之外,这些项目成功的背后还隐藏着哪些相似基因呢?
01丨两个高
●项目科技含量高
鼓励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活动,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项目。
● 商业壁垒高
商业壁垒包括技术壁垒、品牌壁垒、政治壁垒、资金壁垒、资源壁垒、贸易壁垒、地域壁垒等,不同行业的壁垒有所区别。只有你的商业壁垒足够高,建立自己的护城河,才能保证自己不容易被别人抢占挤压,甚至超越。
02 丨团队棒
创业项目不管处于哪种创业阶段,创始人和初始团队都是非常重要的,在大赛的评审规则中,创意组、初创组和成长组的团队权重均为30%。
项目团队要注意以下几点:
●团队组织结构是否合理(专业人做专业事),团队的互补性及协同能力
●股权结构是否合理
●团队价值观是否统一
在大赛答辩时,评委们会设计一些环节考验团队的默契度。
03 丨三个“可”
项目要可落地,还要具有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。
● 可落地
不能落地的项目,创意再优秀也毫无价值,创业项目要能把技术创新转化为实际市场需求,并拥有市场拓展空间,能不断优化和完善商业闭环,获得公司经营收益。
● 可持续性
项目要具有可持续性,首先项目的定位要做好,定位决定了你未来的发展方向(尽量选择朝阳企业)。
想要做到可持续有四个关键词:
一、价值。项目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价值,是否持续稳定?
二,资源。项目资源可分为可持续使用的资源、消耗性资源及双重限制资源。
三,能力。项目人员应具备六大核心能力:
1,使命理解的能力。任何一个具体的部分,归根到底是要服务整体的。任何项目的完成,是要对组织的使命有贡献。如果你没有一个使命理解能力的话,你会跑偏。
2,系统策划能力。你知道了你该干什么?这个事情的生命周期,打交道的对象,生存的环境,这里面有一个系统策划。
3,资源整合能力。有了资源接下来就是操作的问题了。
4,制度设计能力。任何事情要做,绝对不是靠个人去跑,执行力多么强。你是要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让各方的力量整合起来。
5,沟通合作能力。任何事情归根到底是要有共识,没有共识你就没有办法做。其次你要合作。什么叫要合作?就是优势互补,每个人都要做最合适,最能干好的事情。
6,应急、应变能力。因为事情总不会像我们想象得那样,总是在变化的。
四,制度。任何可持续的东西一是社会所需要的,而这个需要一定要清晰地定义出它可持续的社会价值,然后需要有可持续的资源的支撑,然后要具备有可持续的能力来保障,让前三者得以成为现实,还要靠制度安排,没有制度安排很难做到这一点。
● 可复制性
成功的项目必须是可以复制的,项目产品或服务本质上是解决市场痛点的标准化方案,标准化的价值就在于可复制和可控。如一个人的经验无论多丰富其价值是有限的,只有把他的经验转化成可复制的标准化方案(书、课程和演讲等等),价值才能无限被放大。
04 丨市场大
● 市场容量要足够大
市场容量是指在不考虑产品价格或供应商策略的前提下,市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吸纳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单位数目。只有市场容量足够大,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,否则脸盆儿再大,也养不出鲸鱼。
05 丨排头兵
● 初创组和成长组项目一定要做到行业细分领域的前三甲,甚至要做到行业数一数二来说明项目具有十足的发展潜力。
06 丨增长快
● 增长快是指公司的各种关键指标上升的非常快或上升的幅度非常大,包括销售额客户量、利润额、市场占有率等等都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趋势。
“互联网+”大赛丨“青年红色筑梦之旅”赛道的参赛要点
“青年红色逐梦之旅”是鼓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,走进革命老区、贫困地区了解国情民情,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、助力精准扶贫,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,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。
“红旅”赛道和其它赛道有所不同,规则也发生很多了变化,下面是“红旅”赛道的参赛要点:
丨项目定位
红旅”参赛项目要与乡村振兴战略、精准扶贫脱贫相结合。因此,除了考虑项目的商业价值外,要紧紧立足新时代背景下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两大基本点,项目要产生实际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。
丨项目要求
大赛要求从质量兴农、绿色兴农、科技兴农、电商兴农教育兴农等多方面开展帮扶。因此,要实现项目长期对接,并推出一批帮扶品牌项目和帮扶示范区,发挥辐射带动作用,突出项目社会贡献和公益价值。
丨项目发展
大赛要求要通过师生共创、校地协同等形式,努力实现项目长期对接。因此,项目不能仅仅参加一次活动,也不是一般意义的扶贫,而应将乡村振兴带入现代视野,让商业化手段参与解决社会问题,扎根中国大地长久做下去。
丨项目评价点
四个评价点:
● 团队
● 实效性
● 创新性
● 可持续性
05 丨项目评审维度
六个维度:
● 科技含量(越高越好)
● 团队能力
● 商业模式
● 资金投入量(越小越好)
● 市场(越大越好)
● 资产轻重(越轻越好)
06 丨项目要点与加分项
项目要充分体现商业性和时代性,要清晰的阐明商业模型和能够解决的精准扶贫或乡村振兴问题,即描述产品/服务是什么以及独特价值和技术、对接乡村当地的痛点、市场规模与解决办法、清晰的盈利模式、竟争对手及推广方式、核心团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,突出项目开展前后的对比和乡村反馈财务数据和融资计划、发展规划与愿景。
加分项:
● 项目含有商标专利
● 有经营数据
● 学生自主研发
● 有原型产物
● 优秀团队
● 有特别创始人
07 丨路演答辩要点
评委的六个问题:
● 你要解决什么问题?
● 为什么是你解决?
● 你的解决方案是什么,有什么优势?
● 你的团队成员是哪些人?
● 项目进行到什么程度了?
● 未来有什么规划和发展?
回答问题的六个技巧:
● 仔细聆听评委的问题和用意。
● 切忌不懂装懂,要坦诚面对。
● 直接回答问题,不要回避。
● 不理解的问题要重新确认。
● 让团队最熟悉项目的人回答问题,其余人补充。
● 回答要简明扼要,注意语速语调。
“互联网+”大赛丨如何制作一份评委青睐的项目计划书
在“互联网+”大赛中,参赛团队要想取得好的成绩,首先要有一份能打动评委的项目计划书。之前的文章聊了关于“投资人眼中的计划书”,但很多朋友也想知道评委眼中的计划书是什么样的,今天就和大家谈一下如何制作一份能打动评委的项目计划书。
根据不少评委的反馈,从他们看过的项目计划书来看,真正做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没有多少,大多都是直接套用别人的模板,内容凌乱,逻辑不清,看不到竞争策略,没有盈利计划,没有实质性内容,非常虚。制作项目计划书一定要有逻辑,切勿内容堆砌,可以参考以下6点:
01丨What
● 项目名称。
● 项目主要业务是什么。
● 团队成员组成是怎样。
● 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是什么。
项目要突出创新性,能够实施落地,还要有很高的投资价值。
02 丨Why
市场为什么需要你的产品或服务,为什么是你?
● 你的产品或服务能解决市场什么痛点,切勿是伪痛点(之前的的文章有讲到如何验证痛点的真伪性)。痛点不是需求,验证后的痛点,才能转化为需求,有了需求才有产品或服务,这一点评委非常看重。
● 团队解决这个痛点的核心能力是什么,有什么优势?要有自己的技术壁垒。
03 丨Who
● 讲清楚团队的人员组成、分工及股份比例。
● 团队要有合理分工,需要介绍团队主要成员的背景和特长,团队人员组成结构是否合理。
04 丨How
● 你的核心能力(技术或资源)是什么,是否有自己的技术壁垒。
● 方案或产品的竞争力是什么;(为什么是你做,而不是别人?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,优势是什么?
● 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,是否成熟,还有是否具备完善的造血机制。
● 你的市场推广方式有哪些,营销策略是什么。
05 丨How much
● 股权结构:创始人及核心团队的股权结构,决定未来长远发展基础。
● 是否有融资计划,是什么;或之前的融资情况。
● 项目的详细财务分析。
06 丨社会价值
● 项目的体量能做多大。
● 项目是否具有可复制性。
●这个项目实现后的社会效益(社会贡献)是怎样的,项目各阶段的经济效益是怎样的。
●这个项目有哪些的政治意义?
“互联网+”大赛丨关于公益项目的选题和评审
第四届中国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,特别开辟了“青年红色筑梦之旅”赛道,鼓励青年学子关注农村、关注弱势群体,并把精准扶贫作为大赛的主要赛事之一,在第四届大赛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中,更有大批的公益项目参赛。
公益项目如何选题:
公益项目与一般的社会企业创业、民办非营利组织(NGO0)创业一样,都是关注社会上某个弱势群体、某个环保方向,致力于社会更和谐、美好的以非营利为目的项目。
公益项目的选题一般是边远山区支教、精准扶贫、科技扶贫、帮助残疾人群体、环保利废等等。
相对于前几届大赛的公益项目来说,红旅赛道中的公益项目更加丰富,领域也更加宽泛,更能彰显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担当。
公益项目的评审要点:
一,项目公益性。项目要体现出公益性,还要能切实解决项目针对的社会问题。
二,项目成熟程度。自身造血机制(营利模式,但本身不是以营利为目的)是否完善,能否自负盈亏,是否具有可持续性。参赛的公益项目不仅要突出项目的创新性、实践性和创业性,还要把创业团队的可持续性体现出来。
三,项目实践性。在评审中,如果一个公益创业项目仅仅只有创意,是没有什么获奖优势的。公益项目是更加注重实践,注重效果的,不能落地的创意毫无价值。在参加公益项目比赛时,要把已经取得的成绩展示出来,把受益者对项目本身的反馈展示出来,以此可以说明公益创业项目存在的真实性和实践性。
“互联网+”大赛丨为什么99%的项目痛点都是“伪痛点”?
第五届“互联网+”大赛持续升温,各地大部分院校都在进行校赛阶段的项目选拔。万事开头难,校赛阶段承担的任务也是最艰巨的,选拔出的项目将代表院校去参加省赛和国赛,各地院校都十分重视。
前篇文章讨论了一些关于如何挖掘项目痛点的建议,事实上在挖掘到项目痛点后,更重要的一点是要验证痛点是否真实有效,避免“伪痛点”,只有解决了真实的痛点,才能转化为需求。(痛点≠需求)
如何验证项目的产品或服务的痛点是否是“伪痛点”,可以通过五个维度去判断:
● 使用频次、时长:用户需要多频次,长时间使用产品或服务来获得某种满足(重复性刺激)。
● 需求强烈度:用户需要使用产品或服务,才能来获得某种满足(反之就会陷入非舒适区,自卑、恐慌、失败等)。
● 解决难度:产品的痛点能否解决,难度有多大。
● 市场容量:满足大众化需求还是小众化需求,受众人群有多大,付费能力。
● 市场环境: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当前市场环境,不可过于超前或落后(太超前市场无法消化,太落后没有价值)。
举例说明:
在工作中人们经常要面临出差,在外也总要处理很多事务,所以人们出差时会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以便及时处理各种工作。
● 使用频次:频次很高,无论出差还是在公司都会使用笔记本电脑。
●需求强烈度:强,没有笔记本无法在外高效处理工作事务。
●市场容量:广,属于大众需求,有付费能力。
这里的痛点和需求分别为:
痛点,出差无法及时高效处理工作事务。
需求,需要一款能随身携带的办公工具。(笔记本自然就会被用户所选择)
当挖掘到一个痛点后,要明确认识到痛点是否真实存在?痛点是否具有价值?痛点的解决难度?其市场容量?是否符合市场环境?从而判断是否为“伪痛点”。
很多人都觉得痛点和需求是一回事,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。
它们的区别就是用户想要拥有一款产品或服务(需求),而这款产品满足用户需要的功能或效果(痛点)。
举例说明:
用户购买一款智能手机(需求),智能手机满足用户使用各种智能化的体验(痛点);
生病需要吃药品(需求),药品能够治疗生病带来的不适感(痛点);
用户购买保洁服务(需求),保洁可以替代用户清理昨天生日晚会后留下的垃圾(痛点)。
以上是对如何判断项目痛点是不是“伪痛点”的几点建议,希望能帮助到各项目团队,如有不当,敬请谅解。